又是老人!又是老人!又是老人!
10月25日,黑龙江哈尔滨。65路公交车上,一老人嫌车速太慢,竟抡起买菜小车砸向公交车司机头上,司机猝不及防被砸后,晕倒在座位上。
所幸当时公交车处在停驶状态,没有造成交通事故。公交车车队队长介绍,司机被打晕醒来后直接报了警,“公安医院的验伤报告显示为轻微脑震荡”。
联想起经常发生的涉老问题,这一事件很快爬上了热搜。
果然不出所料,网友“火力”全开,纷纷指责老人的荒唐,许多评论又开始一边倒地认为:不是老人变坏了,就是坏人变老了!
为什么这个段子如此“深入人心”呢?个人认为,“真相”至少有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有一些老人确实做了不少荒唐事,甚至成为现象级问题,已经成为公众观众的群体。
第二,可亲可敬的老人有的是,并且占主流,为什么“为老不尊”频频“抢镜”呢?很简单,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更何况媒体(主流媒体除外)本来就有负面传播的导向。
第三,毫无疑问,年轻人是自媒体的主力大军,一旦没有同理心,很容易与老人之间造成群体对立。而在这方面,老人总体上属于“数字弱势群体”,在“数字鸿沟”面前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信,你可以统计一下,年轻人的荒唐行为远比老人多得多!
在“老人嫌公交车开太慢,把驾驶员打晕”事件上,网友评论带有个人色彩的情绪化是情有可原的,但作为未来公务员,在公考备考过程中,就要不断强化申论的理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这一事件,说到底就是一个孤立事件、个别问题,不能情绪化地归纳引申为“不是老人变坏了,就是坏人变老了”。
比如,你在公交车上与一位小哥哥或小姐姐“一见钟情”,处了一段时间对象分手了,难道就能推导出“公交车恋情”不靠谱吗?
“老人打晕公交车驾驶员”,属于道德问题的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属于法律层面的应该受到应有处罚。
但是,千万不要将老人“妖魔化”、“标签化”。
无论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就像一些老人的荒唐行为一样非常荒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