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甘柏小区前段时间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不少单元门口都新建了无障碍坡道,这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满心欢喜,然而,因为半地下室居民担心采光和隐私问题,这些坡道建成约一个月后就被全部拆除了。此事也引发了不少居民质疑:“坡道的建和拆也过于随意了吧,难道不是一种资源浪费?”
反映
建好的坡道突然被拆
甘柏小区的老旧小区改造于去年底启动,包含小区绿化、楼体外立面、上下水改造等内容。由于小区里住着不少老人,属地东华门街道在征求业委会同意后,把单元门口的无障碍改造列入其中。今年9月,无障碍坡道基本建成。
居民苏老先生年过八旬,由于腿脚不便,单元门口的几级台阶对他而言上下都很吃力。他的老伴同样因为身体原因,常年在家不轻易外出。看着楼门口将要建无障碍坡道,苏老先生打心眼儿里高兴。另一位居民杜先生也对此充满期待:“我姐姐是残疾人,我妈妈93岁了,老人坐轮椅很难上下楼。听说要建无障碍坡道,我们全家都很期待。”
据了解,甘柏小区共有4栋楼,除了22号楼的单元门与地面齐平之外,其他3栋楼共13个单元门前都有台阶,这13个单元全部被纳入到此次无障碍改造的范围。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居民发现,单元门前原有的台阶向前延伸了一段距离,进出空间变得更加宽敞。而最大的变化则是在台阶一侧,增加了数米长的无障碍坡道。
然而,欣喜劲儿还没过,令人不解的一幕发生了。无障碍坡道基本建成后不久,竟然被全部拆除了。11月21日,记者现场探访时,几位居民指着坡道“遗迹”遗憾地说,原先的无障碍坡道位于台阶一侧,距离半地下室居民的窗户不远,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保留着台阶,两侧则新加装了扶手。
质疑
刚建就拆造成浪费
杜先生带着记者来到小区一处垃圾桶站旁,靠墙的位置堆放着不少石块等物料。“这些本来都是用来建无障碍坡道的,当时部分施工还没彻底收尾,但是现在只能闲置了。”
杜先生说,他不明白施工方案既然已经确定了,为什么基本建好的坡道还要全部拆除?有关部门在施工前是否做好了充足的预案?
探访当天,记者还注意到,一些单元楼前堆放着不少无障碍扶手。不同于安装在台阶上的扶手,地上的这些扶手只有三四根栏杆,并且,栏杆的间距很大,约有五六十厘米。
一位居民拿起地上的扶手,向记者比划道:“最初单元门前加装的扶手都是地上这些,大家担心这么大的间距,者人小孩使用起来会发生意外,反映之后才换成了那种栏杆较多的。"
看着凌乱堆放在地上的扶手,一位居民直言,有关部门在加装扶手前缺少相应的规划,“这些材料都浪费了,看着真心疼,不知道后续怎么处理。"
无障碍坡道被拆除,居民的出行间题如何解决呢?记者看到,单元门前都张贴着一张“无障碍服务提示”上面还附有“服务热线”。
打通该电话号码后,接线员表示,他们是小区物业,可以免费提供移动坡道的服务。不过,移动坡道又大又重,他一个人无法将其送至指定地点,必须有人前来协助搬运。
随后,记者来到物业办公室,工作人员指了指墙角的一个大纸箱,那就是已经被折叠起来的移动坡道。“这个设备只能放在单元楼门口的台阶上使用,进门后的楼梯是无法使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反复确认是否已经考虑清楚,是否愿意大费周章地将其搬运至单元楼前。
“移动坡道并不方便,所以使用率不高。我们觉得这个设备不实用。”杜先生说,拨打服务电话有时会没人接听,不能随叫随到,大家担心,一旦半夜老人突发紧急情况,需要使用坡道时不能及时得到响应。另外,坡道还得需要专人去搬,而老人身边很难离得开人。
回应
拆除坡道系事出有因
记者从属地东华门街道了解到,甘柏小区为2020年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户数329户,常住人口610名,其中60岁以上居民213名,占比35%。2020年4月,在进行居民改造意见调研过程中,完善无障碍设施一项同意率为92%。因此,设计方案中计划在甘柏小区共3栋楼13个单元门前增设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2020年8月,改造方案在小区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小区居民关于加装坡道一事的意见建议。
按照施工进度安排,今年8月,施工单位开始进行坡道施工。施工过程中,上述13个单元的多名半地下室居民多次反对安装坡道,认为坡道影响自家窗户采光,行人通过坡道会侵犯个人隐私。
记者在现场根据居民所指的坡道“遗迹”判断,原坡道距离半地下空窗户约1米多,有些住户的窗台向外延伸出部分空间,距离坡道更近,只有几十厘米。居民提供的相关照片显示,建成的坡道有一定高度,确实对半地下室的空间有部分遮挡。而半地下室窗台的这部分空间,有的居民设置了挡板,有的没有设置,如果有人走在坡道上,确实很容易能看到窗台里面。
为充分了解居民诉求,9月,东华门街道城市管理办对13个单元35户半地下室业主开展了新一轮意见征求工作,80%的业主不同意增加坡道,同意的7户业主均为居住在中间户型的住户,不涉及坡道临近自家窗户的问题。与此同时,街道城市管理办联合社区、施工方物业等单位,召开甘柏小区业委会会议,就单元门前坡道施工情况进行商议,会议同意取消坡道。
街道还邀请残联无障碍专家到小区进行现场勘察,并尝试着提出坡道替代方案。根据专家及设计单位的专业意见,小区大部分单元门前步道宽度在4米左右,坡道既要做到符合技术规范,又不能影响半地下室居民的生活,这种情况下,无法设计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无障碍坡道建设方案。
经东华门街道与参建各方充分研究,并与东城区住建委沟通,为不影响半地下室居民日常生活,并尽量满足居民无障碍出行需求,决定取消单元门前坡道,恢复踏步台阶,由物业公司购置可移动坡道,并在各单元门口安装无障碍提示牌,公示联系电话,为有需要的业主提供无障碍坡道服务。可移动坡道长2.4米,宽0.75米,现已投入使用。同时,街道督促物业公司强化值班值守,确保服务电话24小时响应,切实满足居民无障碍出行需求。
另外,在甘柏小区改造中,街道及设计单位考虑到老旧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对小区适老化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提升:一是在楼道口台阶增设栏杆扶手;二是在半地下至楼道口靠墙一侧增设扶手;三是取消沥青路与铺装路面交界处的台阶,实现小区公共空间无障得通行;四是对原来不同高度的单元门口台阶进行了规范,统一成15厘米高度,符合新的设计规范和适老化需求。
东华门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此次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结束后,短期内无计划再次对包括无障碍坡道在内的小区公共设施进行改造。
专家
无障碍改造需要加强沟通
针对属地街道的回应,小区业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相关协调会上,他们并没有就坡道拆除问题明确表态。业委会带望街道能够协调出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方案,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
多位居民认为,随着《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出台,在条件允许的老旧小区进行无障碍改造是大势所趋。虽然可能会遇到各种条件限制,但是属地政府应该积极协调,而不是简单地建或拆。否则,一旦错过改造的绝佳时间,后期再想改建就很困难。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长期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他认为,在小区公共环境里认定居民的采光与隐私是否受到影响,需要一定的判断依据。已经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即使对有些居民造成影响,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有拆掉一种途径,相关部门可能在其中的沟通工作做得还不够。
李迪华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确实是一个大趋势,即便现在将建好的设施拆掉,但未来很可能需要再次建设。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综合性的精心设计,兼顾各方居民的利益。老旧小区在施工改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遇到分歧时一定要慎重,相关部门应该深入沟通协调,通过诸如补偿之类的方法调和矛盾,尽可能引导居民达成一致,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居民利益受损或产生对立情绪。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延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