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崂山下,青山绿水旁,两名驾驶员,一部公交车,撑起一条公交线。沿线的山里村民,每天乘坐这辆车来往山里山外,久而久之,基本上都和驾驶员成了熟人,一上车就熟络地打着招呼……这样类似于电影分镜头的画面,几乎每天都在城运控股交运温馨巴士470路公交线上重复着。高友喜和何峰两位驾驶员,在这部平淡“电影”中已经演绎了七个年头。
山村公交线撑起村民出行路
在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的西北方向,有五龙涧、华阳、七峪等多个社区,从山坳深处的五龙涧社区到滨海大道,3公里多的路程,虽不远,但多是山路,上了年纪的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华阳和五龙涧等社区共计千余村民,早年没通公交车时,若没有重要事情,村民几乎很少出门,有些老人甚至一年半载才出去一趟。
2014年,为完善公交线网,满足五龙涧等社区居民的出行需求,470路开线运行。这条从周哥庄停车场站发往五龙涧的微循环路线,全程9.2公里,沿途仅有10个站点,运行时间约25分钟。作为470路的驾驶员,高友喜和何峰两人就撑起了这条线。七年间,两人、一车、一线,畅通了村民的出行路。
沿线居民几乎都成了“亲人”
乡村公交的客流成分相对固定,村民们的出行需求也大致相同。高友喜和何峰虽不是当地人,但久而久之,沿途乘客的面孔逐渐熟悉起来,两人对村民每次乘车的目的地,也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高友喜说:“对乘客足够了解,就可以提前做出判断,何时该下车帮扶,何时该进行车厢提醒,服务水平自然就不断提升了。”
两人对驾驶工作的细心、耐心,对服务的热情和专业,让他们跟沿线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获得了一致好评。在五龙涧社区居民心里,470路就是载着他们出山的“班车”。“公交开进村里后,俺们冬天出门不挨冻,司机也很热情,10分钟左右就能换上去市里的车,还能坐地铁哩!”住在五龙涧社区的李老汉说。
百岁老人乘车外出,高又喜主动搀扶,老人下车前特意脱帽致谢;遇到推婴儿车的妇女、盲人乘客,何峰就细心地安排好座位;每逢果蔬收获的季节,村民们也都扎堆给高友喜和何峰塞水果、送蔬菜,坚持让二人收下,才笑着离开……“处得久了,大家像亲人一样。”何峰说。
水果搭乘公交出山售卖
除了服务居民出行,470路线还承担着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俺北宅的樱桃好吃,以前得挑着筐子走出山去卖,上年纪的老人根本吃不消,坐公交车就方便多了,种点啥都能卖出去。”李老汉说,在五龙涧这样的山坳里,家家户户都种樱桃、杏、桃子等水果,每逢收获,大家坐着公交车到集上、到路边卖,甚至换乘公交、地铁到市区卖,便捷的交通条件,为瓜果蔬菜提供了更多的销路。
早上坐着公交出去卖水果,傍晚坐着公交回家,乡亲们在车厢里互相分享着生意经,只有在470路这样的山村公交线,这是经常发生的场景。“王大姐,今天又出摊了?您先坐稳扶好,筐子往里点放,别碰着人。”“何师傅,成天坐你的车,车开得真稳当!这点樱桃拿着尝尝,俺这边跟恁家那边的水土不一样。”“高师傅,我不方便出门,帮忙给邻村的亲戚捎点生活物品吧!”发生在470路司乘间的对话,如崂山一般亲切,自然。
山间行车安全一点不马虎
470路线路虽短,但两名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丝毫不放松。“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车辆进行安全例检,制动、灯光、动力等等,一样都马虎不得。”高友喜与何峰说,山区线路陡、道窄、弯多,路况复杂,需要更好的心理状态和更精的驾驶技术。
每天上午10时45分,是470路交接班的时间,高友喜开着公交车缓缓驶入周哥庄场站停车场,上中班的何峰则会早早地在场站等待。“路上慢点开。”交接班后,两人都会“絮叨”几句,叮嘱对方开车注意安全。有空时,两人经常一起探讨哪个弯比较难、哪个村的道路比较拥堵、哪个时段的路况湿滑……高友喜的驾驶经验更丰富,他就把自己的优质服务、安全行车心得,以及和村里居民打交道的“窍门”都告诉何峰。“老高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教会我很多。”何峰说。
乡村公交有别于市区公交,穿行的是崎岖山路,架起的是沟通桥梁。高友喜和何峰,两人、一车、一线,还有像他们一样的乡村公交驾驶员,以坚守与奉献,串联着美丽乡村,撑起了乡村居民出行的幸福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