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慧琴(龙岗区天成学校)
案例
阳光明媚的上午,一个理着小平头、穿着白衬衣的男孩和爸爸手牵手出现在心理咨询室。小男孩爸爸一看见我,便着急地说:“老师,您帮忙看看我这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呀?”从家长的叙述中,我了解到了他着急的原因。
原来,小男孩叫跳跳,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每天早上都赖床,甚至需要奶奶帮他穿好衣服才起来;吃早饭时,跳跳一如既往地拖拉磨蹭,边吃边玩;课堂上也不专心听讲,还四处走动,导致家长时常收到老师的投诉。家长采用了批评、说教等方式,都没有效果,再结合孩子的表现,认为孩子可能患有“多动症”,于是便带着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求证”。
解析
关注5大方面,反问6个问题
当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出现好动的行为时,家长不能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认为孩子就是“多动症”,这会产生“贴标签效应”,让孩子觉得“我是‘多动儿’,必须要表现出‘多动儿’应有的言行”,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和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家长的评价是孩子成长的“导航系统”,现在怎么评价孩子,将来孩子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孩子行为上好动,有生理、病理、生活环境、先天气质、家庭教育5种原因。在生理上,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当,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在病理上,轻微脑组织损害、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等可引发儿童多动症,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才能改善。在生活环境中,家中随时响起的手机、电视上数不清的节目等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干扰,减少了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人际互动,同时也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不利于他们专心学习。在先天气质上,如果孩子本身的性格特质就属于坚持度低、注意力低的情况,那么他们的专注力也会比较低。
在家庭教育中,生活习惯是影响孩子行为最主要的因素,但“当局者迷”,家长往往无法客观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家长可以通过反问自身6个问题来分析,客观地在家庭教育层面找出孩子好动的原因——家庭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父母对孩子教养态度不一致的情况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故而没有定性;是否太宠溺孩子,缺少行为规范?家长过度宠溺是对孩子的纵容,往往会导致孩子随心所欲,没有克制情绪、克服困难的观念,自然难以静下心来将一件事进行到底;家庭活动安排是否太多?活动过多则无法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若非自制力很强的孩子,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专注力;学习过程中是否积累了不愉快的经验?家长提供给孩子的教材难度太深,孩子会有挫败感,教材难度太浅,孩子不用太努力便可完成,会缺少成就感,这都不易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家长引导孩子学习的技巧不佳,经常造成乘兴开场、大哭收场的局面,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自然无法专注;孩子是否有情绪上的压力?如果孩子有觉得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等压力容易看起来“魂不守舍”;是否过多地批评、数落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负面评价过多,会对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孩子产生“反正自己无论怎么也干不好”的想法,从而做事时不肯专心完成。
措施
亲子静心训练+数字类游戏
了解了孩子专注力不足的原因后,怎么做才能帮孩子提高专注力?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开展亲子静心训练和数字类游戏。
亲子静心训练
挑一首孩子最喜欢听的音乐,选择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家长可以抱着孩子,或握着孩子的手,双方一起闭上眼睛,安静地待一会,感受对方的身体温度和呼吸。进行亲子间连接静心训练的核心观点是觉察当下、专注投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需要注意的是,静心训练是一个持续的任务,每天都可以进行,这项训练非常有利于建立亲子间的连接。
数字类游戏
数字方格训练。刚开始训练时,可以做成3×3、4×4的方格,在格子内填写上任意的阿拉伯数字,训练者用手指按次序依次指出其地位,同时诵读出声,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随着训练的进行,家长还可以逐渐加大难度,设置成7×7、8×8的方格或将方格变化为不规则图形。(如下图)
变幻无穷的数字。例如,随意写出一组数字88245,它有5种玩法,这些玩法可以同时训练孩子的视觉和听觉。第一种玩法是家长念88245,孩子需要回答这组数里有几个数字,答案是5个;第二种玩法是88245中某个特定的数字,如8出现了几次,答案是2次;第三种是找出88245中相邻数字相加等于9的是哪两个数字,答案是4和5;第四种玩法是家长念88245,孩子反着复述这组数,答案是54288;第五种玩法是孩子听到家长念的数字中出现某个特定数字时,需要举右手,例如规定听到2要举手,那么家长在说88245时,孩子听到第三个数字2就需要举右手。简单的5个数字,就可以设计出5种训练专注力的玩法,生活中还有更多训练孩子专注力的小游戏,家长可以尝试创造新的游戏。
链接
关于“多动症”那些事
1.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行为冲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人际交往困难。青春期和成年后其活动过多症状可减轻,但仍有明显注意缺陷,多数可持续到成人,可通过心理干预和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国内调查发现,学龄儿童中患病率为1.5%—10%,该病症好发于男性,男女性别比4:1—9:1。
2.多动症的高危诱发因素
与多动症发病或症状持续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家庭破裂、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父母性格不良,如患抑郁症或分离障碍、有反社会行为或物质依赖;受到患有多动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血亲影响;暴露于环境毒素(例如铅)中;孕妇在孕期吸毒、饮酒或吸烟等。
3.给学校关于多动症儿童的干预建议
可采取单个家庭或多个家庭参与的小组形式,内容主要包括:
(1)为患有多动症儿童的父母提供良好支持性环境,让他们学习解决家庭问题、与孩子共同制订明确的奖惩协定、如何有效避免与孩子发生矛盾冲突等技巧,掌握使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使用惩罚方式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正确方法。
(2)教师要针对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特别教育,避免歧视、体罚或其他粗暴的教育方法,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通过语言或中断活动等方式否定他们的不良行为,同时在课程安排上要注意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时间。
(来源 综合)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评论